2025年10月,演员董洁因肖像权纠纷再次成为舆论焦点。北京星权律师事务所发布的案件简讯显示,某自媒体未经授权大量剪辑并发布董洁直播视频切片,通过“董生活买手店”账号进行商业推广,涉嫌侵犯其肖像权、姓名权及不正当竞争。案件审理中,被告主动承认侵权行为并公开致歉,最终以非判决方式结案,董洁获赔经济损失。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直播行业内容合规的隐患,更引发公众对明星私域流量变现边界的讨论。

侵权事件背后的行业乱象
据案件资料,涉事自媒体通过剪辑董洁直播中的产品介绍片段,搭配“董洁同款”“明星推荐”等标签,在微信视频号吸引流量并引导至第三方店铺销售。这种“寄生式”营销模式在直播带货领域并不罕见。法律专家指出,此类行为不仅违反《民法典》中关于肖像权、姓名权的规定,更可能构成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中的混淆行为,损害明星商业信誉及消费者权益。
董洁代理律师强调,明星直播内容受知识产权保护,未经授权的二次剪辑可能扭曲原意,甚至传播虚假信息。例如,某剪辑视频将董洁对某款护肤品的客观评价篡改为“强烈推荐”,导致消费者误购后引发纠纷。此类案例凸显了平台监管的滞后性——尽管小红书等平台已出台直播内容审核规则,但针对剪辑片段的跨平台传播仍缺乏有效约束。

董洁的应对策略与行业启示
面对侵权,董洁团队选择“法律+技术”双轨制维权。一方面,通过律师事务所批量起诉侵权账号,2025年已处理类似案件17起,平均索赔金额达50万元;另一方面,与小红书合作开发AI内容识别系统,实时监测剪辑片段的传播路径。这种“主动防御”模式为行业提供了范本——某MCN机构负责人透露,采用类似技术后,旗下主播的侵权投诉量下降63%。
从商业角度看,董洁的维权行动亦暗含对直播生态的重塑意图。其直播间以“轻奢生活方式”为定位,单场销售额常破千万,但过度依赖明星效应的剪辑片段可能稀释品牌调性。通过法律手段清理低质内容,董洁试图巩固“高品质带货”标签,吸引中产及Z世代消费者。数据显示,其粉丝群体中25-35岁女性占比达58%,与阿那亚戏剧节等文化活动的受众高度重合,印证了其“精英化”路线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