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魅轨娱乐

《阵地》:双线叙事下的文化抗战新标杆

2025-09-18
窑洞内的煤油灯映着墙上的地图,华北沦陷的区域被红笔圈出,却掩不住满室的沉稳。毛主席指尖落在 “上海” 二字上,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:“文化阵地不能丢,得让同胞听见我们的声音。” 周恩来坐在一旁,手里的钢笔在纸上快速记录,抬头时目光坚定:“要办一份能唤醒人心的报,把救亡的火种传出去。”
围坐的同志们频频点头,没人急着发言,却都在眼神交汇间达成默契。这些熟悉的面孔,带着风尘却透着从容,仿佛只要他们坐在一起,就没有跨不过的难关。这种安心,是历经风雨沉淀下的信任,是无数人心中稳稳的主心骨。

“报社社长,我看郭沫若同志合适。” 毛主席的话打破短暂的安静。话音刚落,周恩来便补充道:“他在文化界声望高,更懂如何用文字凝聚力量。只是……” 他顿了顿,想起蒋介石那张悬了十年的通缉令,“他还在日本流亡,回来风险太大。”
此时的东京,郭沫若正对着书桌前的中国地图出神。桌上放着刚收到的密信,信里 “速归,共办《救亡日报》” 几个字,让他攥紧了拳头。十年流亡,他早已习惯用笔墨作武器,可每一次看到祖国受难的消息,都像有刀在心里割。
“先生,您真要回去?蒋介石还在通缉您呢!” 身边的人满脸担忧。郭沫若却笑着摇了摇头,指尖轻轻拂过地图上 “北平” 的位置,声音里满是滚烫的赤诚:“我是炎黄子孙,只是回家,有什么好怕的?”


他连夜收拾行李,没有告诉太多人,只带着一叠未完成的文稿,悄悄登上了回国的船。船舷边,他望着渐渐清晰的海岸线,眼眶泛红 —— 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,哪怕布满荆棘,也是他日夜思念的家。
当郭沫若出现在上海报社时,同志们都红了眼。没有轰轰烈烈的迎接,只有紧紧的握手和无声的默契。他看着报社里忙碌的身影,摸着刚印出的《救亡日报》样刊,轻声说:“从今天起,咱们就用这纸和笔,跟侵略者干到底!”
没有激昂的口号,没有刻意的渲染,可那句 “只是回家”,却比任何话语都更戳人心。在《阵地》里,这份对家国的深情,藏在每一个坚定的选择里,悄悄点燃了观众心里的泪点,也让那段艰难岁月里的信仰,愈发闪耀。

最新文章

《赴山海》曲家姐妹:乱世江湖中的悲情利刃与改编微光

电视剧

 

阅读10086

陈乔恩的生育观:不被孩子捆绑的人生选择

明星

 

阅读19956

姐弟恋里的两种人生:陈乔恩的自我与陈紫函的执念

综艺

 

阅读18113

《灼灼韶华》:闻知秋的深情守护与康二妞的糊涂执念

电视剧

 

阅读18245

岚图知音热销背后:华为技术与传统车企的破壁之战

汽车

 

阅读19299

冀ICP备20013543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