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魅轨娱乐

《阵地》开场戏:国歌响起的力量

2025-09-18
央视新剧《阵地》甫一上线便引爆收视热潮,开播 1 天收视率峰值突破 1.9,口碑更是一路飙升,观众好评如潮,无疑为抗战剧市场树立了全新标杆。这部聚焦 1938 至 1944 年桂林文化界的作品,以独特的叙事视角,让 “文化抗战” 的力量直击人心。
剧情的感染力,源于对 “以笔为枪” 的深度刻画。剧中,冯绍峰饰演的夏衍带着《救亡日报》复刊的重任扎根桂林,在简陋阁楼里与油灯为伴,指尖在稿件上飞舞,窗外日军轰炸的巨响与屋内 “笔锋抵枪锋” 的信念形成强烈反差。王劲松塑造的郭沫若,身着长衫在街头振臂演讲,“国家可亡,文化不可断” 的呐喊不仅点燃了民众斗志,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文人在乱世中的家国担当。田汉伏案修改抗战剧本、巴金在防空洞记录战士家书的细节,将文化人的坚守具象化,让 “精神长城” 不再是抽象概念,而是看得见、触得到的信仰力量。
该剧最亮眼的突破,在于 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” 与 “文化抗战” 的双线叙事。一条线围绕《救亡日报》的创办与坚守展开,从筹集资金、躲避日军追查,到组织文人撰稿、发动民众分发报纸,展现文化抗战的艰难与执着;另一条线则串联起不同阶层民众的抗日行动,从街头百姓参与报纸传递,到爱国志士保护印刷设备,两条线索相互交织,既凸显了文化抗战的独特价值,也展现了全民抗日的壮阔图景。
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,《阵地》却以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打动观众。它让人们看到,抗战不仅有战场上的枪林弹雨,还有文化阵线上的坚守与抗争。这种创新的叙事方式和饱满的剧情表达,不仅让《阵地》成为收视黑马,更让抗战剧的创作有了新方向 —— 以多元视角挖掘历史细节,用有温度的故事传递精神力量。
1935 年的上海,初冬的寒风裹着东北沦陷的噩耗,在弄堂里打着旋儿。霞飞路的一栋石库门楼下,夏衍攥着半张皱巴巴的报纸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—— 上面 “日军攻陷锦州” 的标题,像针一样扎进眼里。
他仰头望着二楼亮着的窗,窗纸上映出几个晃动的身影,是田汉、聂耳他们。楼梯口的路灯忽明忽暗,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脚步在最后一级台阶前顿住了。屋里隐约传来钢笔划过稿纸的沙沙声,间或夹杂着低低的叹息,没有争吵,却比任何激烈的辩驳都更让人揪心。
夏衍抬手想叩门,指尖刚碰到冰凉的铜环又缩了回来。他知道,这群文人此刻正被民族的未来压得喘不过气。田汉最近总把自己关在屋里,眼睛熬得通红,桌上的烟蒂堆成了小山;聂耳抱着小提琴,拉出来的调子总带着化不开的悲愤。他们不是在逃避,是在憋着一股劲 —— 要把四万万同胞的呐喊,揉进文字和旋律里。
风卷着落叶撞在门上,发出轻微的声响。屋里的动静突然停了,夏衍听见田汉的声音响起,带着沙哑却坚定的力量:“东北的同胞在唱救亡歌,我们不能只看着。” 紧接着,是聂耳轻轻拨动琴弦的声音,断断续续,却渐渐汇成一股暖流,顺着门缝飘出来。
夏衍的眼眶热了。他不再犹豫,推开了那扇门。暖黄的灯光下,田汉正伏在桌前,稿纸上 “义勇军进行曲” 几个字刚写了一半,墨迹还未干。见他进来,田汉抬起头,眼里没有疲惫,只有燃着的光:“夏衍,你来的正好。这歌,得让全中国都听见。”
窗外的风还在刮,但屋里的人心里,都揣着一团火。那团火,后来变成了回荡在山河间的旋律,成了一个民族在危难中挺直脊梁的底气。这场没有硝烟的相遇,像一粒种子,在无数爱国文人的心里生了根,也为《阵地》的故事,埋下了最动人的伏笔。

最新文章

《赴山海》曲家姐妹:乱世江湖中的悲情利刃与改编微光

电视剧

 

阅读19196

陈乔恩的生育观:不被孩子捆绑的人生选择

明星

 

阅读19520

姐弟恋里的两种人生:陈乔恩的自我与陈紫函的执念

综艺

 

阅读15067

《灼灼韶华》:闻知秋的深情守护与康二妞的糊涂执念

电视剧

 

阅读19989

岚图知音热销背后:华为技术与传统车企的破壁之战

汽车

 

阅读15336

冀ICP备20013543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