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电影市场中,口碑的形成与发酵往往存在一个关键时期,而《蛟龙行动》重映的这三天,恰好处于这样一个足以塑造电影口碑的重要时间段内。
从影片的宣传推广来看,片方为了吸引观众眼球,可谓做足了噱头。先是撤档后重新剪辑,砍掉 16 分钟的文戏,声称 “文戏大瘦身”,试图解决初映时被观众诟病的节奏拖沓问题;在特效方面,强调 “48 帧水下亮三档”,提升画面质感,让鱼雷轨迹如同慢动作烟花,还贴心地添加字幕小百科解释专业名词,如 “主动声呐”“蛙人” 等。宣传定位也从 “反法西斯史诗” 改为 “国产潜艇爽片”,看似更加精准地迎合观众喜好。

然而,即便如此,大众口碑依然没有得到改变。在豆瓣等平台上,观众的评论依旧不太乐观。有人吐槽 “前面的剧情稀碎,几度在电影院昏昏欲睡,最后半个小时达到及格线”,还有人指出 “摄影机太晃了,并且毫无有效文戏”,甚至有观众直言 “水下作战拍摄难度更大,但就是吃力不讨好”。这些评论反映出观众对影片的核心不满点,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重映时的调整得到有效解决。
口碑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,在电影正式上映前,点映阶段观众提前流出的声音就至关重要。而《蛟龙行动》初映时口碑就不佳,这种负面评价在社交媒体等平台迅速扩散,已然在观众心中形成了既定印象。当影片重映时,即便有新的宣传噱头,但第一批观众给出的差评已经让许多潜在观众产生了心理预期,导致他们即便看到新的宣传,也难以改变对影片质量的判断。

而且,电影口碑的塑造不仅仅依赖于宣传噱头,更在于影片本身的质量。《蛟龙行动》在叙事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,多线叙事未能很好地交织融合,潜艇作战线、陆地营救线、高层决策线各自为战,缺乏戏剧张力的相互影响和角色互动产生的化学反应,使得观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。在角色塑造上,文戏的不足导致角色形象不够丰满立体,观众无法对角色产生深刻的情感连接。
在《蛟龙行动》重映的这三天里,尽管片方努力营造各种看点,但由于影片本身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,加之先期口碑的负面影响,使得影片在观众心中的口碑难以扭转,也就充分证明了这部电影在观众心中就是当前这样的级别,想要通过简单的调整和宣传噱头来改变观众的看法,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