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魅轨娱乐

《归队》:两场戏点燃共鸣,重现抗联不屈岁月

2025-08-29
在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百花齐放的当下,《归队》以东北抗联十四年艰苦抗战为背景,聚焦鲁长山(胡军饰)、汤德远(李乃文饰)带领的抗联小队,在日军围剿中分散后历经磨难、重返战场的故事,凭借对历史的敬畏与细腻的情感刻画,成为一部极具感染力的作品。对于抗战剧而言,能否点燃观众内心的共鸣,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,而《归队》仅用两场戏,便将观众瞬间拉回那段战火纷飞、却满是不屈精神的岁月,让历史的厚重与英雄的赤诚直抵人心。
第一场戏,聚焦小队分散时的 “生死诀别与信念坚守”。日军的围剿如狂风骤雨般袭来,密集的枪声、倒塌的树林、战士们带血的伤口,构成了一幅惨烈却真实的战场图景。鲁长山手持步枪,背靠断树,一边抵挡日军的进攻,一边嘶吼着让受伤的战友向山林深处转移;汤德远则背着年幼的通信兵,在炮火中艰难穿梭,每一步都踩在泥泞与碎石上,却始终没有松开护在通信兵身前的手。当小队被迫分成几路突围时,没有激昂的口号,只有战士们眼神中的坚定 —— 鲁长山望着战友远去的方向,用力攥紧了拳头,嘴唇动了动,最终只说出一句 “活着,一定要归队”;一名年轻战士中弹倒地前,将随身携带的抗联军旗碎片塞进同伴手中,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 “替我看着胜利的那天”。这场戏没有刻意渲染悲情,却通过战士们在生死关头的选择,将 “不放弃、不退缩” 的抗联精神具象化,观众仿佛能切身感受到他们面临的绝望与坚守的勇气,内心的共鸣在看到战士们眼神中的信念时被瞬间点燃。

第二场戏,刻画分散后战士们 “于绝境中寻归队之路” 的坚韧。镜头切换到分散后的不同场景:鲁长山在雪地里迷路,干粮早已耗尽,只能靠啃树皮、喝雪水维持生命,却始终将刻有 “抗联” 二字的刀柄贴在胸口,每晚都会对着星空默念战友的名字,在日记本上画下归队的路线;汤德远带着受伤的通信兵躲在山洞里,为了躲避日军的搜山,他们不敢生火,只能在寒风中互相取暖,通信兵因伤口感染发起高烧,汤德远便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保暖,还一遍遍地讲抗联打胜仗的故事,用信念支撑着彼此的希望。其中最动人的一幕,是汤德远在寻找队友时,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乡,老乡得知他是抗联战士后,毫不犹豫地将家中仅有的玉米面饼子塞给他,还悄悄为他指了避开日军岗哨的小路,临走时老乡说 “你们为咱老百姓打仗,咱就是一家人,再难也得帮你们归队”。这场戏将视角从战场延伸到战士们的个人困境与百姓的支持,既展现了抗联战士在孤立无援时的坚韧,也凸显了 “军民同心” 的深厚情谊。观众在看到鲁长山攥紧刀柄的动作、汤德远守护战友的身影,以及老乡无私相助的画面时,能深刻体会到抗联抗战的艰难不仅在于敌人的凶残,更在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孤立的处境,而战士们的坚持与百姓的支持,共同构筑起了抗联不屈的精神长城,让共鸣从对英雄的敬佩,延伸到对那段岁月里每一个坚守者的感动。

这两场戏,一场是战场绝境中的信念传递,一场是分散后的坚韧求索,它们如同两把钥匙,打开了观众与历史对话的大门。《归队》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刻意煽情,而是通过细节刻画,让抗联战士从历史书中的 “英雄符号”,变成了有血有肉、有恐惧却更有勇气的普通人。当观众看到战士们在绝境中依然坚守 “归队” 的信念,看到百姓与战士们同心协力对抗侵略者时,内心深处对家国的热爱、对英雄的崇敬便会被唤醒,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段岁月,与抗联战士们一同坚守、一同期盼胜利。正是这样直击人心的共鸣感,让《归队》不仅成为一部讲述抗联历史的剧集,更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桥梁,让年轻观众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,铭记那段艰苦却永不屈服的抗联岁月。

最新文章

《许我耀眼》:隐瞒与平衡交织的剧情张力

电视剧

 

阅读12550

《刺杀小说家2》:被黑马搅局的国庆档领跑者

电影

 

阅读19266

雷霆卫冕遇阻?冠军锋线刚续约便手术,30 岁老将成球队隐忧

体育

 

阅读19283

小米 YU7 定制服务:把豪华玩出新高度的视觉与工艺盛宴

汽车

 

阅读11485

X200s铺路,X300蓄力:vivo旗舰的迭代制胜密码

科技

 

阅读19739

冀ICP备20013543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