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华语影坛,曹保平始终是极具辨识度的导演。从《烈日灼心》里三个男人背负罪孽的挣扎,到《狗十三》中少女在成长里被现实磨平棱角的刺痛,再到《涉过愤怒的海》里父母与子女间扭曲的爱恨纠缠,他总能精准揪出人性深处最复杂的褶皱,用锋利的镜头剖开社会现实的肌理,构建出独树一帜的 “曹氏美学”—— 那是在黑暗中寻找微光的冷峻,是在残酷里挖掘真实的力道,更是对观众情绪精准拿捏的叙事功力。然而,当这位以 “生猛” 著称的导演带着 “者也” 系列新作《脱缰者也》归来时,却让不少期待已久的观众感到失望,这场本应延续 “曹氏风格” 的创作,似乎意外 “玩脱” 了。
《脱缰者也》延续了曹保平一贯关注现实与人性的选题方向,聚焦于中年创业者陈默在事业崩塌、家庭破碎后,试图 “挣脱” 生活枷锁却屡屡陷入更深困境的故事。从设定来看,这本该是曹保平擅长的领域:中年危机的焦虑、理想与现实的碰撞、人性在绝境中的选择,每一个元素都足以支撑起深刻的主题表达。但影片呈现出的效果,却与观众熟悉的 “曹氏水准” 相去甚远。

在剧情节奏上,《脱缰者也》陷入了 “用力过猛” 与 “叙事松散” 的双重矛盾。前半段为了凸显陈默的困境,密集堆砌了事业失败、妻子离婚、父亲重病等多重打击,情节推进仓促得如同流水账,既没有给人物情绪的爆发留出铺垫空间,也让观众难以共情;后半段试图转向 “救赎” 主题,却突然插入多条支线剧情,一会儿是陈默与陌生少年的意外交集,一会儿是对过往创业经历的碎片化闪回,支线与主线割裂感明显,原本紧凑的叙事节奏被彻底打乱,甚至让观众看到后半段时,已然模糊了影片最初想要表达的核心。
人物塑造的单薄,更是让 “曹氏美学” 中最核心的 “人性深度” 消失殆尽。以往曹保平镜头下的角色,无论是《烈日灼心》里的辛小丰,还是《涉过愤怒的海》里的金广发,都是 “复杂多面” 的立体形象 —— 他们有善的微光,也有恶的阴影,每一个选择都带着人性的挣扎。但《脱缰者也》中的陈默,却被简化成了 “纯粹的受害者”:他的失败全因外界因素,他的挣扎缺乏内在动机,就连最终的 “脱缰” 行为,也显得突兀且刻意。观众看不到这个角色的内心褶皱,更感受不到人性在困境中的幽微变化,原本该充满张力的人物,最终沦为了推动剧情的工具。

更令人遗憾的是,影片对 “现实” 的剖析失去了以往的锋利度。曹保平的前作之所以动人,在于他能从具体的人物故事里,折射出普遍的社会困境与人性难题。但《脱缰者也》对 “中年危机”“创业困境” 的呈现,始终停留在表面:既没有深入探讨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无奈,也没有对人性的弱点进行犀利批判,反而用大量煽情的台词和刻意的桥段,削弱了现实的厚重感。当影片结尾,陈默以一种近乎 “童话” 的方式实现 “救赎” 时,不仅与曹保平过往作品中 “残酷的真实” 相悖,更让 “曹氏美学” 中最珍贵的 “力道” 消失不见。
不可否认,曹保平在《脱缰者也》中仍有对 “突破” 的尝试 —— 比如更轻快的镜头语言、更具实验性的叙事结构。但这种尝试却脱离了他最擅长的叙事逻辑与主题表达,最终导致 “玩脱”。对于熟悉 “曹氏美学” 的观众而言,《脱缰者也》或许是一次令人遗憾的失手,但我们仍期待,这位始终敢于直面人性与现实的导演,能在下次创作中重新找回那份锋利与力道,让 “曹氏美学” 再次绽放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