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近期上映的国产影片中,《脱缰者也》的市场表现与口碑走向呈现出鲜明的割裂感。据业内票房预测,该片最终票房大概率停留在 2500 万左右,这样的成绩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只能算作 “小众水准”。而这一预期背后,是影片自身质量的硬伤、口碑的持续崩塌,以及地域化喜剧带来的受众局限,多重因素共同将这部电影推向了 “叫好不叫座”(甚至 “不叫好也不叫座”)的尴尬境地。
从影片质量来看,《脱缰者也》的短板几乎贯穿全片。多位观众与影评人反馈,影片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导演的创作心态上 ——“过于自嗨” 的表达欲,让叙事脱离了大众审美与逻辑认知。导演似乎更沉迷于个人风格的展现,却忽略了故事本身的完整性与观赏性:剧情推进杂乱无章,关键情节缺乏合理铺垫,部分段落甚至陷入 “为了冲突而冲突” 的误区,导致观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。更让观众难以接受的是片中角色的塑造,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,几乎都带着 “癫狂、躁郁、蛮不讲理” 的标签,人物行为缺乏动机支撑,性格转变生硬突兀。比如主角在一场家庭矛盾戏中,突然从隐忍转向暴怒,既没有情绪积累的过程,也没有后续的逻辑圆场,这种 “为了戏剧化而强行极端” 的设定,不仅没能让角色更立体,反而让观众产生强烈的疏离感。

作为一部以天津方言为核心卖点的喜剧片,《脱缰者也》的地域特色本应是加分项,却最终成了限制受众的 “枷锁”。天津方言自带的幽默韵律与市井气息,确实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本土质感,部分台词也因方言的加持显得生动鲜活。但方言喜剧的天然局限在于 —— 语言壁垒会直接筛掉非方言区的观众。对于不熟悉天津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观众而言,片中大量依赖方言梗的笑点难以产生共鸣,甚至会因理解障碍错过关键剧情;而即便能通过字幕理解内容,方言背后的文化语境与生活细节也无法完全传递,导致喜剧效果大打折扣。

影片首日 350 万的票房数据,更直观地印证了这种地域依赖性。在首日票房中,仅天津市一地就贡献了 106 万,占比超过 30%。这一数据既说明天津本地观众对本土题材的支持,也暴露了影片 “走不出天津” 的市场困境 —— 除天津及周边少数方言相近地区外,其他城市的票房表现普遍疲软。对比同类型方言喜剧,《疯狂的石头》虽以重庆方言为特色,但凭借紧凑的剧情、鲜明的人物和普世的黑色幽默,成功突破地域限制,成为全国性爆款;而《脱缰者也》却因剧情硬伤与风格失衡,没能将地域特色转化为普适性的观影吸引力,最终陷入 “本土热、全国冷” 的僵局。